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约3.009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占75%),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是综合整理的全面介绍:
一、历史沿革
1. 始建与毁灭
- 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原名清漪园,为乾隆帝为母祝寿而建,融合江南园林与北方山水特色[2][4][7]。
- 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更名“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2][4][9]。
2. 近代修复与开放
- 1900年再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1953年作为公园对外开放,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2][4][6]。
二、园林布局与核心景观
1. 三大功能区
- 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体现皇家政治活动,如仁寿殿(原勤政殿)为听政场所[2][5][6]。
- 前山前湖景区:万寿山与昆明湖为主体,佛香阁为中轴线制高点,统领全园景观[1][4][7]。
- 后山后湖景区:清幽自然,如苏州街仿江南水乡而建[4][9]。
2. 标志性景点
- 长廊:全长728米,绘有14,000余幅苏式彩绘,内容涵盖历史故事、花鸟山水,为中国园林最长游廊[1][3][7]。
- 昆明湖:仿杭州西湖,十七孔桥(冬至“金光穿洞”奇观)与西堤六桥构成诗意画卷[1][4][7]。
- 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建筑,高41米,登顶可俯瞰全园[5][7][9]。
三、艺术与文化价值
1. 造园艺术
- 运用“借景”手法,将玉泉山、西山纳入视野,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1][4][8]。
- 融合儒、佛、道文化,如仁寿殿(儒家)、佛香阁(佛教)、广润灵雨祠(道教祈雨)[2][8]。
2. 文物与生态
- 馆藏铜器、家具等文物,如铜牛、紫檀插牌式座屏底座[2][4]。
- 生物多样性丰富,栖息黑天鹅等180余种鸟类,湖中植有荷花、睡莲[2][10]。
四、旅游信息
- 门票:旺季30元,联票60元(含园中园)[9]。
- 推荐路线:东宫门→仁寿殿→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苏州街[5][9]。
- 最佳观赏:春秋季气候宜人,冬季可赏“金光穿洞”[7][9]。
参考资料
[1] 颐和园:园林景观设计的瑰宝
[2] 颐和园(中国北京的清代皇家园林)-百科
[3] 北京颐和园(清漪园)之长廊
[4] 公园简介-颐和园
[5] 关于颐和园导游词汇总
[6] 关于北京的导游词
[7] 北京颐和园
[8] 颐和园:北京的皇家园林及其历史意义
[9] 颐和园旅游攻略
[10] 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外形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