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去衣”技术的说明及法律警示:
1. 技术本质
"AI去衣"并非真实去除衣物,而是通过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对原始图片进行AI重绘,利用算法模型生成虚假裸体图像。该技术操作门槛低,可批量生成高度逼真的伪造图片,几秒即可完成[1][3][8]。
2. 典型案例(白某某案)
- 犯罪手段:前技术员白某某通过境外社交媒体招揽客户,以1.5元/张的价格贩卖伪造的淫秽图片,涉及近7000张,受害者包括学生、教师、同事等[2][4][9]。
- 法律后果:因涉嫌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被提起公诉,情节严重可能面临3年以上有期徒刑[10]。
3. 社会危害
- 侵犯隐私权:未经同意伪造并传播他人裸照,构成对肖像权、名誉权的严重侵害[5][6]。
- 助长黑色产业链:低价贩卖刺激需求,形成淫秽物品交易链条[8][10]。
4. 法律与监管行动
- 刑法规定:我国《刑法》第363条明确禁止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情节严重者可判处无期徒刑[10]。
- 平台治理:上海网信办已查处售卖“AI去衣”教程的账号和店铺,清理相关商品[5]。
5. 公众警示
- 技术风险:AI技术滥用可能引发敲诈勒索等衍生犯罪(如伪造不雅照威胁受害者)[8]。
- 道德边界:使用此类技术不仅违法,更违背科技向善原则,需强化行业自律与用户教育[6][9]。
参考资料
[1][3][8] 央视新闻、海淀区检察院关于白某某案的通报
[2][4][9] 热搜案例及法律分析
[5] 上海市网信办治理行动
[6][10] 法律专家解读及刑法条款
[7] AI技术滥用案例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