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
人物简介
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原子弹之父"。他生于纽约一个犹太裔家庭,1925年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后赴欧洲深造,先后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27年获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
科学贡献
奥本海默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贡献:
1. 分子波函数的玻恩-奥本海默近似
2. 电子与正子理论
3. 核聚变中的奥本海默-菲利普斯过程
4. 首次预测量子隧穿效应
5. 对中子星和黑洞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及宇宙射线相互作用的重大贡献[1]
曼哈顿计划与原子弹
1942年,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负责研制原子弹。1943年,他主持创建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试爆,奥本海默目睹爆炸时引用了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的名句:"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6]
一个月后,美军将原子弹投放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成就使奥本海默获得了"原子弹之父"的称号,但也让他陷入了终身的道德困境[5]。
战后生涯与争议
1947-1966年,奥本海默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1953年,他被指控为"苏联代理人",1954年美国政府通过非公开听证会吊销了他的安全许可,撤销了他在原子能委员会(AEC)的职务[1][2]。
1963年,奥本海默获颁恩里科·费米奖。2022年12月,美国能源部撤销了1954年的判决,正式为他"平反"[2]。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因喉癌去世,享年62岁[1]。
文化影响与评价
2023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上映,该片改编自获得普利策奖的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电影展现了奥本海默复杂的性格和道德困境,他被描述为"单纯而自负,深情但多情,充满正义热情又沉迷政治游戏"的矛盾体[4]。
奥本海默的一生被比作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火种却因此受罚的英雄。他的故事引发了对科学伦理、技术责任和政治迫害的深刻思考[3][8]。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广岛和长崎的两朵蘑菇云,在屠杀生命的同时撼及存在主义的本源"[4]。
[1] 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百科
[2] 这集我看过︱奥本海默:科学明星的黄昏
[3] 《奥本海默》: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者
[4] 《奥本海默》:一个太过完整的故事,一个没有答案的设问
[5] 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
[6] 奥本海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7] 奥本海默,谁呀?
[8] 《奥本海默》的思想与美学高度
[9] 阅读观影,了解真实的奥本海默
[10] 奥本海默与杨振宁、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