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戴罪立功"的全面解析如下:
一、基本定义
"戴罪立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ài zuì lì gōng,指带着罪过或错误去创立功勋,以功赎罪的行为[1][9]。该词最早出自明代王守仁《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贼》[9]。
二、法律依据
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规定:
1. 根据《刑法》第68条,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提供重要线索侦破其他案件的,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减轻或免除处罚[2][3][5]。
2. 适用对象包括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5]。
三、具体表现形式
1. 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并经查证属实
2. 提供重要破案线索
3. 协助司法机关缉捕其他罪犯
4. 在抢险救灾等特殊情境中作出重大贡献[6]
四、量刑标准
根据立功表现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1. 一般立功:可减少基准刑20%以下
2. 重大立功:可减少基准刑20%-50%
3. 罪行较轻且重大立功:可减少50%以上或免除处罚[4]
五、成语特点
1. 褒义色彩:体现改过自新的积极态度
2. 连动结构:"戴罪"与"立功"形成行为递进
3. 常见近义词:立功赎罪、改邪归正
4. 常见反义词:负隅顽抗、死不改悔[1][9]
六、历史典故
源自南朝宋时期檀道济的故事,他虽因罪为奴,但通过才智为主人解决问题并在战场立功,最终赎罪[7]。明代王阳明在剿匪时也曾运用此原则[9]。
七、现代应用
该制度体现了我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司法理念,既维护法律威严,又给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机会[3][4]。在司法实践中,需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法院提出减刑建议,经合议庭审查确认[3]。
[1] 掌乐成语网
[2][3][4][5][6] 华律网
[7] 查字典
[9] 百度百科-戴罪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