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经典,由东汉史学家班固历时二十余年编撰完成,后经其妹班昭等人续补,最终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92年)。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在史学、文学领域均具有深远影响。以下是关于《汉书》的详细介绍:
---
一、基本概况
1. 作者与成书
- 主要作者班固(32-92年)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曾撰写《史记后传》,为《汉书》奠定基础。班固去世后,妹妹班昭补完《天文志》和八表,学者马续协助完成部分内容[1][9]。
- 编撰过程中曾因“私修国史”罪名入狱,后经其弟班超上书辩解,汉明帝认可其价值并支持续写[9]。
2. 内容与结构
- 断代范围:记载西汉230年历史(前206年-公元23年),从汉高祖至王莽新朝[1][2]。
- 体例创新:全书120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首创断代史体例,改《史记》的“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后世正史多沿袭此框架[1][8]。
- 志书特色:十志(如《地理志》《食货志》)系统记录典章制度,开创后世史书“志”的范例[8]。
---
二、核心价值
1. 史学贡献
- 断代史鼻祖:确立以朝代为单位编史的范式,影响后世二十四史的编撰[1][8]。
- 史料保存:详实收录西汉政治、经济、文化资料,如《艺文志》是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1][4]。
2. 文学与思想
- 语言风格:文风典雅工整,善用排偶,兼具辞赋之美与史笔之严谨[1][4]。
- 哲理名句:包含大量警世格言,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至今广为引用[4][10]。
3. 与《史记》对比
- 汉唐时期《汉书》地位更高(因其符合贵族审美),宋以后《史记》因散文风格更受推崇,反映不同时代的学术倾向[7]。
---
三、版本与传播
- 经典版本:现代校注本以北宋刻递修本为底本,参校多种版本并吸收考古成果[2]。
- 文化影响: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曾专题解读其成书历程,展现班氏家族修史的艰辛与传承[5]。
---
四、经典名句选录(出自《汉书》)[4][10]
1.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强调洞察先机的重要性。
2.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
——主张用人应看主流,包容小缺点。
3.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体现主动行动的战略思想。
---
参考资料
[1] 汉书(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书)-百科
[2] 汉书 - 图书 - 豆瓣
[4] 读史可以明智——《汉书》
[5]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汉书》-共产党员网
[7] “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8] 班固的《汉书》:汉代史学家的成就-手机网易网
[9] 《汉书》:班固要谢的人不少
[10] 《汉书》八大经典金句,最好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