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编纂与研究概述
一、《清史》编纂工程
《清史》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于2002年8月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2004年全面展开编纂工作。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1]。
这项工程面临诸多挑战:
- 史料浩繁:清朝从努尔哈赤建国(1616年)到宣统退位(1912年)历296年,史料卷帙浩繁[3]
- 满文解读困难:大量清朝史料为满文记载,而满文专家稀少[9]
- 史料损毁:部分史料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遭到损毁[9]
二、编纂特点与难点
1. 严谨的编纂态度:
- 学者沈渭滨撰写"崇厚传"约3200字,耗时一个月,反复修改,最终成为传记撰写样本[2]
- 戴逸先生强调"修史不应忽略史表",为新修《清史》确立了五大部类之一的史表体例[10]
2. 学术争议:
- 编纂体裁体例存在不同见解,学者们发表《清史编纂体裁体例之我见》等文章探讨[2]
- "通纪"的撰写方式也有多种看法[2]
三、清史研究概况
1. 研究发展历程:
- 民国时期因战乱未能系统编撰清史[9]
- 新中国建立后,戴逸等学者奠定了清史研究基础[5][6]
- 2025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研究中心成立,旨在整合资源、创新方法,构建中国自主的清史研究知识体系[7]
2. 代表性学者:
- 戴逸:新中国清史学科奠基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主张"清史是我理念之归宿,精神之依托"[5][6][10]
- 阎崇年:60年专注清史研究,从清朝开国史入手,著有大量清史著作[3][4]
四、清史的魅力与价值
1. 学术价值:
- 清朝是中国君主专制最后一个王朝,其兴衰历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8]
- 康乾盛世等历史时期的国家治理经验是珍贵的历史遗产[7]
2. 大众关注点:
- 清宫剧与真实历史的差距(如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多尔衮与孝庄的"私情"等)[8]
- 康乾盛世中雍正皇帝的历史地位[8]
五、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清史研究将:
- 进一步整合全国研究力量[7]
- 创新研究方法[7]
- 构建中国自主的清史研究知识体系[7]
- 培养新一代清史研究人才[7]
这项系统性的文化工程将继续推进,为后人留下一部全面、客观、权威的清代历史著作。
[1] 清史(学术性文化工程)-百科
[2] 纪念沈渭滨︱沈渭滨先生与新修《清史》
[3] 历史学家阎崇年:我90岁了还在研究清史,它有什么魅力?
[4] 阎崇年:从事史学研究60年,我如何走上研究清史的道路?
[5] 一位清史大家的求索之路
[6] 戴逸逝世一周年丨行龙:毕生精力在清史——戴逸先生与清史研究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研究中心成立,推动清史研究走深走实
[8] 清宫剧与真实清史有多远?哪位清帝的后宫人数最多?
[9] 清朝已经灭亡111年了,《清史》为何还没有修出来?-手机网易网
[10] 戴逸逝世一周年丨郝秉键:戴逸先生与《清史·史表》的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