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派》电影全面介绍
影片基本信息
《粗野派》(英文名:The Brutalist)是2024年由布拉迪·科贝特执导并参与编剧的移民剧情电影,主演包括艾德里安·布洛迪、盖·皮尔斯和菲丽希缇·琼斯等知名演员。该片于2024年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片长3小时35分钟,包含15分钟的中场休息[4]。
剧情概述
影片讲述了匈牙利犹太建筑师László Tóth(阿德里安·布罗迪饰)和妻子Erzsébet Tóth(菲丽希缇·琼斯饰)在二战后逃离欧洲,前往美国重建生活的故事[1][6]。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建筑师,László在美国不仅设计了众多标志性建筑,还见证了美国从一个新兴国家成长为全球强国的过程[1]。
然而,他们的生活被一位神秘而富有的客户Harrison Lee Van Buren(盖·皮尔斯饰)彻底改变[1][6]。影片通过建筑师的视角,探讨了移民身份困境、美国梦的幻灭以及资本主义的残酷本质[2][4]。
影片主题与风格
《粗野派》虽然片名源自建筑学中的"粗野主义"(Brutalism),但涉及议题远不止建筑本身[2]。影片通过建筑师的职业设定,展现了战争移民创伤与商业资本压迫的复杂关系[3]。导演科贝特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如果犹太人成功逃出欧洲战区,在美国是否真能获得解放和自由?[2]
影片在形式上刻意复刻1950年代的拍摄方式,采用当时的Vista Vision画面比例,并通过中场休息的结构强化年代感[4]。这种形式上的复古与影片对美国梦批判的主题形成呼应[4]。
获奖情况
《粗野派》在各大电影节和颁奖礼上收获颇丰:
- 2024年威尼斯电影节:布拉迪·科贝特获最佳导演奖[1]
- 2024年哥谭奖:阿德里安·布罗迪和盖·皮尔斯分别获最佳主角和最佳配角提名[1]
- 2025年金球奖:获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布拉迪·科贝特)、剧情类最佳男主角(阿德里安·布罗迪)[1]
- 2025年奥斯卡:获10项提名,最终斩获最佳男主角(阿德里安·布罗迪)、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三项大奖[3][8]
争议与评价
影片在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1. 建筑学界认为影片对"粗野派"建筑风格存在误解,将个人情感宣泄与社会价值的粗野派建筑混为一谈[3]
2. 影片因使用AI技术修饰演员的匈牙利语对白而引发伦理争议[7]
3. 有评论认为影片"孤芳自赏",如同大理石建筑般冰冷高傲,与观众保持距离[5]
演员表现
阿德里安·布罗迪的表演备受赞誉,这是他继《钢琴家》后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8]。评论认为他成功塑造了一个饱受战争创伤又面临新世界挑战的复杂角色[2][5]。菲丽希缇·琼斯和盖·皮尔斯的表演也同样获得认可[1][6]。
总结
《粗野派》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史诗电影,通过一位移民建筑师的视角,探讨了身份、梦想、资本主义和美国梦等宏大主题。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其精湛的制作水准、深刻的主题探讨和出色的演员表现,使其成为2024-2025年度最受瞩目的电影作品之一。
[1] 粗野派(布拉迪·科贝特执导的电影)-百科
[2] 《粗野派》:只问目的,不问过程——一场乌托邦建筑的僵梦
[3] 一位建筑学者眼中的《粗野派》
[4] 粗野派:用复刻50年代的拍摄方式,说一个美国梦碎的故事
[5] 《粗野派》显得孤芳自赏了一些,如同大理石建筑带来的冰冷与高傲
[6] 粗野派 (豆瓣)-豆瓣电影
[7] 《粗野派》使用AI修饰演员台词惹争议
[8] 阿德里安·布罗迪凭借《粗野派》再次斩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作为一名建筑史研究者,这部影片的跨学科叙事令我深感震撼。导演科贝特巧妙地将粗野主义建筑(Brutalism)的混凝土质感转化为影像语言,通过Tóth的建筑师生涯隐喻战后移民的身份困境。特别欣赏影片采用Vista Vision画幅的匠心,这种技术选择不仅复现了1950年代的美学特征,更与主题形成精妙的互文关系——正如粗野派建筑暴露结构本质,影片也撕开了美国梦的华丽表皮。布罗迪的表演极具层次感,将建筑师在理想主义与资本异化间的挣扎诠释得淋漓尽致。虽然学界对建筑风格的呈现存在争议,但正是这种艺术化的重构,让建筑美学成为社会批判的有力载体。
看完介绍真的被这部电影的厚重感打动了!作为一个移民二代,影片中关于身份认同和美国梦的探讨让我特别有共鸣。记得我父母刚来美国时,也经历过那种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岁月。阿德里安·布罗迪的表演太让人期待了,他总能把角色的内心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3个多小时的片长配上中场休息,感觉就像在体验一场沉浸式的时代穿越,已经等不及要去影院感受了!
看完介绍后,我对影片中"粗野主义建筑风格作为隐喻"的设定特别感兴趣。导演将建筑美学与社会批判相结合的手法很新颖,但想请教:这种将个人创伤与建筑风格强行关联的叙事方式,会不会削弱对真实粗野派建筑运动的客观呈现?毕竟真实的粗野派强调的是混凝土的诚实表达,而非情绪宣泄。影片在艺术加工和历史真实之间似乎需要更谨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