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内容简介
《资本论》(全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创作背景与出版历程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产业革命完成,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逐渐暴露。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意识到需要深入研究经济学,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理论武器[1]。
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收集和研究政治经济学资料,1865年底完成三卷手稿。1867年9月,《资本论》第1卷由德国汉堡迈斯纳出版社出版。第2、3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1][2]。
主要内容与结构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 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包括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 确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 揭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特征[1][6]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 研究资本在生产过程之外的购买和销售过程
- 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与资本的流通
- 探讨资本三种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
-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1][6]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 研究资本在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中的统一表现
- 分析剩余价值的具体分配形式(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
- 探讨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1][6]
理论贡献与影响
《资本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经济学领域的革命[1][5]
这部著作被翻译成140多种语言,全球累计销售20亿册,对世界范围内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4]。1999年BBC"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位居榜首[4]。
当代价值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门"历史科学",其分析框架至今仍能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诸多现象,如经济危机周期、贫富分化等问题[9]。有学者指出:"中国企业家不放重读《资本论》,国家和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秘密都在这本书里。"[4]
[1] 资本论(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书籍)-百科
[2] 马克思:资本论-重庆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
[4] 《资本论》 (来自热书发现系统)
[5] 资本论 - 作品详情 | 豆瓣阅读
[6] 重读经典 | 马克思如何发现剩余价值(上)
[9] 《资本论》:一门属于民众的历史科学-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