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历时19年完成(1066-1084年)。以下是关于该书的详细介绍:
1. 基本概况
- 书名由来: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1][5]。
- 体例与规模: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约300万字,涵盖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涉及16个朝代[1][3][5]。
- 编纂团队:司马光主导,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参与,引用史料达322种,除正史外还包括杂史和私人著述[2][5]。
2. 内容与特点
- 核心主题: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统治者提供借鉴[5][9]。
- 史学价值:
- 与司马迁《史记》并称“史学双璧”,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两司马”[1][2]。
- 开创“通鉴学”,后世学者对其注释、考订形成专门学问[1]。
- 文学与思想:注重人物刻画和事件分析,强调“治道”与道德教化,如通过历史人物故事警示后人[4][7]。
3. 版本与影响
- 重要版本:
- 祖本“元祐本”已佚,清代胡克家仿刻胡三省注本为古籍善本[1]。
- 现代通行本为1956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以胡克家本为底本)[1]。
- 国际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具系统性的编年史,对东亚史学影响深远[5][10]。
4. 司马光与编纂背景
- 作者生平: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名臣,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洛阳专心修史[7][8]。
- 编纂精神:以“警枕”励志,日夜不休,秉持“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严谨态度[8]。
5. 现代意义
- 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提供翔实史料,其编年体例成为后世史书范本[9][10]。
- 普及阅读:现有白话译本及在线版本,方便现代读者学习[3][6]。
参考资料:
[1] 资治通鉴-百科
[2]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海老年报
[3] 《资治通鉴》在线阅读-司马光作品
[5] 资治通鉴简介
[7] 信阳历史名人司马光-网易
[8] 警枕促勤——司马光-天津市纪委监委
[9] 1067年《通志》赐名《资治通鉴》
[10] 1085年《资治通鉴》成书-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