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本草》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官修本草著作,以下是关于该典籍的详细介绍:
1. 基本概况
- 全称与简称:正式名称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1][2][4]。
- 成书时间:由校正医书局于嘉祐二年(1057年)开始编修,嘉祐五年(1060年)完成[1][2][4]。
- 编纂团队:以太常少卿掌禹锡为主编,林亿、苏颂等学者及医官参与,高保衡负责审校[1][4]。
2. 内容与结构
- 卷数与药物:全书21卷(一说20卷+目录1卷),收录药物1082种,其中新增99种(含“新补”82种、“新定”17种)[1][2][4]。
- 体例创新:
- “新补”:从历代文献中补充的内容。
- “新定”:民间采集的新药物。
- “臣禹锡等谨按”:编纂者的注释[1][2][4]。
- 文献引用:参考超过50种古籍,保存了许多失传本草的佚文[2][4]。
3. 学术价值
- 历史地位: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最早完成的医籍,开创了古籍校勘的范式[2][4]。
- 特点:以校勘补遗为主,注重药物考据而非药性理论[2]。
- 影响:为后世《证类本草》等著作奠定基础,对现代中医药文献整理有重要借鉴意义[2][4]。
4. 药物记载示例
- 天门冬:记载其“辟谷”功效,称久服可“强筋骨、驻颜色”,甚至夸张描述杜紫微服用后长寿的传说[3]。
- 礞石:首次收录于《嘉祐本草》,记载其“治食积不消”等功效,后世发展为礞石滚痰丸[5]。
- 槐花:从《日华子本草》中析出专条,确立其凉血止血的疗效[10]。
5. 版本流传
- 原书散佚:现存内容主要依赖《证类本草》等后世著作的引录[4]。
- 现代辑复本:2009年出版的《嘉祐本草辑复本》通过考据宋以前文献重新整理,具有较高文献价值[4][6]。
参考资料
[1] 嘉佑补注本草-百科
[2] 传承桐君学术思想和中药内容的重要典籍 ——《嘉祐本草》
[3] 一味奇妙的中药,上养肺、中养胃、下养肾,还延缓衰老、滋阴清热
[4] 宋元本草名著丛书 嘉佑本草辑复本 掌禹锡 编纂 2009年版
[5] 礞石_药品库-民福康
[10] 槐花(凉血止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