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补注本草》是北宋时期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以下为综合整理的内容简介:
一、基本概况
1. 成书背景
由北宋校正医书局于嘉祐二年(1057年)启动编修,历时三年完成,嘉祐五年(1060年)八月正式定名《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是对《开宝本草》的校修与补充[1]。
2. 编修团队
主要参与者包括太常少卿掌禹锡、医官秦宗右等,由光禄寺丞高保衡最终审校[1]。
二、内容特点
1. 药物收录
- 全书21卷,共载药物1082种,其中新增99种[1]。
- 分类明确:继承《开宝本草》体例,新增药物标注为“新补”(文献摘录)或“新定”(民间采集),编修者注说则标为“臣禹锡等谨按”[1]。
2. 文献价值
- 保存了北宋中期已亡佚的《神农本草经》部分内容,但未直接引用其书名,反映了当时该经典的散佚情况[2]。
- 成为后世《证类本草》(唐慎微编)的重要基础,后者收录药物达1746种,并沿用《嘉祐本草》的文献标注方式[9]。
三、历史影响
1. 承前启后
- 上承《开宝本草》,下启《证类本草》,是宋代药物学承袭与创新的关键节点[8][9]。
- 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撰提供了重要参考[10]。
2. 学术贡献
- 首次系统区分药物来源(文献补录与民间采集),增强了本草学的严谨性[1]。
- 推动了宋代药物普查与文献整理,如《本草图经》的编纂[9]。
四、争议与考辨
- 书中对《神农本草经》的引用缺失引发后世对其成书年代的讨论,部分学者认为北宋中期该书已佚[2]。
- 部分药物如“女萎”的注解引用了唐代陈藏器的争议性观点,反映了编修者对前人学说的考辨[4]。
参考资料
[1] 嘉佑补注本草-百科
[2] 《神农本草经》的流传变更_中医漫话-手机中医中药网
[4] 按嘉祐补注本草女萎条注引陈藏器云:女萎、萎㽔二物同传 原文全文及出处
[8] 与开宝本草有关的文献-医学百科
[9] 《证类本草》 - 道客巴巴
[10] 《中医药发展史修订版》 - 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