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仲勉:半路出家的隋唐史考证名家
一、人物简介
岑仲勉(1885/1886-1961),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广东顺德县人。他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在隋唐史、中外关系史、边疆史地、民族史和文献考订等多个领域建树卓越,与陈寅恪并称"唐史双子星"[1][3][4]。
二、学术生涯
岑仲勉的学术道路颇为独特:
- 早年经历:童年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课余自行点读《通鉴纲目》,随伯父学习北碑汉隶。1903年考入两广大学堂,研习经史与宋人理学,对乾嘉朴学产生浓厚兴趣[2]。
- 职业转变:1912年从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毕业后,长期在财政、税务、邮政等部门任小职员,远离学术机构,仅凭对文史的酷爱坚持研读[2]。
- 学术起步:1921年年近四旬时开始发表文章,引起学界注目。此后十余年间发表四五十篇论文,展现出非凡的学术潜力[2]。
- 专业转向:20世纪30年代弃政从文,人到中年方始专治史学。1934年任上海暨南大学秘书兼文书主任,撰著《佛游天竺记考释》[1][3]。
- 学术巅峰:1948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1961年去世。这一时期他主要致力于隋唐史研究、培养学生及著书立说,成就卓著[3][4]。
三、主要学术贡献
1. 隋唐史研究
- 1950年完成讲义《隋唐史》,195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该领域经典著作[3][8]。
- 注重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研究,特别关注突厥、回鹘与唐朝的军事外交关系[4]。
2. 文献考订
- 代表作《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对唐代谱学名作进行精审考证,字数远是原文十几倍,展现深厚功力[2]。
- 对《全唐文》、《全唐诗》和诸多唐人集部进行校证和考释[10]。
3. 民族史与边疆史地
- 《突厥集史》系统研究突厥历史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4]。
- 利用碑刻墓志铭考订人物生平与历史事件细节,开创"碑刻证史"方法[4]。
4. 其他领域
- 涉猎先秦史、蒙元史等[3]。
- 对《穆天子传》等古籍进行地理考辨[6]。
四、治学特点与方法
1. 考证精审:以乾嘉朴学为基础,注重文献考据,校补大量基础文献[4]。
2. 多学科交叉: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
3. 新材料运用:善于利用碑刻、墓志等新材料证史[4]。
4. 民族视角:重视民族互动关系研究,奠基隋唐民族关系史[4]。
五、历史地位与影响
岑仲勉虽未接受正规大学文史专业训练,却凭借过人毅力成为一代史学大家。他中年起步却著作等身,其学术成果至今仍是隋唐史、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中山大学教授期间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术影响深远[3][4]。2019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史学泰斗岑仲勉》专门记述其生平与学术贡献[7]。
[1] 岑仲勉(中国历史学家)-百科
[2] 岑仲勉———半路出家的考证名家_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3] 忆往昔· 泰斗云集①|百年中大·大先生
[4] 20世纪至今中国(含港澳台)著名中国史学家名录(二)
[7] 史学泰斗岑仲勉 (豆瓣)-豆瓣
[10] 岑仲勉 - 古籍